全文連結:https://hkbookstoresweekly.wordpress.com
香港其中一位最著名導演、人稱「杜sir」及「香港黑幫電影教父」的杜琪峯,早前接受BBC訪問。杜sir作品卻不止黑幫片如《黑社會》、《鎗火》,也有情義以外的警匪片《PTU》、《大事件》或充滿城市味道的愛情片《孤男寡女》甚至賀歲片《嚦咕嚦咕新年財》等,非常多元。但曾一年產出最多五部電影的杜sir,卻在訪問中承認現在有創作困難,目前是人生最低潮,認為自己與香港都「無咗靈魂」,直指香港失去人權和自由,紅線飄忽,也說自己一手推動、曾孕育多個港產片導演的「鮮浪潮」短片節,因「政府沒有信心」而被中斷資助。
創作人面對瓶頸,有時有很多原因,可能與環境有關,可能與自身有關。但政權加強審查,突破又是否沒有缺口?這次以杜琪峯為題,介紹與電影或創作相關的好書,也希望突顯自由對創作的重要性。正如少少同渡館談及蕾雅.烏琵的《自由:在歷史盡頭長大成人》時表示,如果連說失去自由都沒有自由,那「這種自由」也很值得質疑。自由可以是鏡頭調度的選擇權,也可以是身體與行動的自由。繪本童樂之所以選上繪本《舞吧!自由之舞》,就因為故事裡提到一個可讓黑奴自由起舞的剛果廣場。不管在工作和生活上怎樣被壓迫,他們也要保留着最後一塊「僅存的自由之地」。對香港人來說,電影何嘗不是那塊「僅存的自由之地」﹖
何況每一齣電影的製作、集資,也是不容易的。根據微塵書舍推薦的好書《導演的起點:100位華語電影導演,第一部作品誕生的故事》,拍電影也會遇上死亡威脅一類的問題,該書還提及杜sir談「武俠仁義」的問題。解憂舊書店透過《翻滾吧,台灣電影》把我們的視綫帶到台灣,一個昔日生活在白色恐怖下的社會,但是在解嚴前夕崛起的侯孝賢,其風格也影響了下一代電影人如魏德聖等。台灣的經驗告訴我們,電影業面對再艱難的紅線也好,杜sir的努力必能在下一代人身上得到潛移默化的傳承。
獵人書店則以彭麗君的《黃昏未晚:後九七香港電影》,帶來對港產電影的另一種角度,除了書名提及的九七問題外,還有父權題材,尤其是杜琪峯韋家輝合作的銀河影像,大多以警匪片為主,就很男性主導。序言書室則介紹西班牙大導演艾慕杜華的半自傳文集《最後的夢》,當中收錄了艾慕杜華一些具自傳性的文學創作,從中可觀照艾慕杜華所關懷的主題如母愛、女性等。其實,從每一位導演所執著關懷的主題中,都可以看到導演的靈魂,所以,這種創作自由也是對於自身靈魂的保護。
序言書室 Hong Kong Reader:佩卓‧阿莫多瓦《最後的夢》
艾慕杜華(台譯「阿莫多瓦」)半自傳作品剛被譯成中文,趁這次以「杜琪峯」為題的機會,談一下這本書,這本不普通的自傳性文集。說不普通,是因為這位著名的導演,一點也不喜歡寫自傳,也討厭寫日記,倒是在一些短篇故事或回首人生的短文中,側面地呈現出他的一些人生面貌。既然書封介紹說「逾50年書寫終於完成的非典型自傳」,就當它有某種自傳性質吧。
艾慕杜華生於西班牙鄉村Calzada de Calatrava,他的電影具備西班牙人的一些面貌﹕歌頌母愛、天主教傳統、瘋狂極端且浪漫。作為同志,他的電影既有很多驚世駭俗的情色細節,但又探討現代社會的人倫關係,追尋純真的愛慾。在情慾中,他又展示一些家庭的情愫,如以其亡母為題材的《論盡我阿媽》讓觀眾感受母愛,《聖‧教‧慾》(台譯《壞教慾》)又試圖描繪一種真摯的男男之愛,亦觸及變性、性侵及神父孌童的問題。
這本集子,以艾慕杜華講述母親逝世的文章〈最後的夢〉為題,他說這本書就像是故事集,看來他也有意寫得像短篇故事一樣。作者在序中說,書中的〈米蓋爾的生與死〉與〈一本蹩腳的小說〉都談到他的文學的著迷。艾慕杜華本來就打算當小說作家,這本集子也是他的作品,寫得好不好讀者可自行判斷,大概像很多著名導演一樣,成為導演而不是作家肯定是他最合理的人生路徑。不過,如果你喜歡艾慕杜華的電影,《最後的夢》可讓你窺探這位導演的內心世界,他的成長軌跡。很可惜,杜sir沒有留下一些短篇小說或談自己人生的文章,而是全然投入在光影世界裡。